敏銳的目光 超人的智慧
——試論張衡的為政之道
劉孝彬
《張衡傳》是一篇典型的人物傳記,南朝范曄以簡練的文筆概括記敘了張衡的一生,描述了他在文學、科學、政治等領域的諸多才能。讀罷此文,感嘆良久。我不僅為張衡高尚的人品節操所傾倒,更為他卓越的科學成就而叫絕。但真正令我肅然起敬、心逸神飛的還是他在政治上的杰出表現。
首先,他具有清晰的政治預見。張衡年輕時“善屬文”,可見才思敏捷,下筆不凡;繼之“游于三輔”“ 入京師,觀太學”,更是閱人無數,見識大開。他不是一個死守“象牙塔”的酸腐學究,也不是一個爭名逐利的庸俗之輩。憑著自己深厚的文學功底和敏銳的政治眼光,他透過東漢王朝表面的繁華看到了隱藏的危機,于是,把滿腔的憂患和赤誠傾注到筆端,耗費十年之功,寫就了足以與班固的《兩都賦》相媲美的《二京賦》,向陶醉在盛世中的封建帝王進行了懇切委婉的規勸。這些危機從《張衡傳》后文中的“政事漸損,權移于下”“國王驕奢”“共為不軌”中完全可以看到,如果用“洞若觀火”“明察秋毫”來形容張衡的政治眼光,應該是非常貼切的。
其次,他具有理智的政治應對。面對東漢王朝日益腐敗、中央政權逐漸削弱的難堪局面,張衡的忠君思想和國家觀念更加強烈。盡管做官入宦非他所愿,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崇高使命又使他不能旁觀,因此,他才能挺身而出,“上疏陳事”而得以“諷議左右”,給貴為九五之尊的漢順帝鳴鐘示警。一旦處于帝問其“天下所疾惡者”“宦官懼其毀己,皆共目之”的危急關頭,張衡的“從容淡靜”、審時度勢又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他避其鋒芒,“詭對而出”,在薄冰之上起舞,于夾縫之中求生。讀他的《思玄賦》,就如同欣賞一套柔和優美的太極,一切的政治危機和官場風險都被他巧妙地化解于無形。
第三,他具有果敢的政治作為。雖然他累召不應,但并不意味著他不會做官。只要有機會,他就敢出手。永和初年,他出京擔任河間王劉政的相,這是一個燙手的山芋,弄不好會斷送一切。因為當時“國王驕奢,不遵典憲;又多豪右,共為不軌”。勢孤力單的張大人,敢入龍潭虎穴,實施“斬首”行動。他“治威嚴,整法度,陰知奸黨名姓,一時收禽”,一系列動作如行云流水,干凈利落,酣暢淋漓,難怪“上下肅然,稱為政理”。
總之,張衡的為政之道和行事風格都來自于他的“從容淡靜”“善機巧”。他既能測天地,也能察官場,更能順民心!皬埦秊檎,樂不可支”,其祖父張堪在蜀地任上所享有的美譽用在其孫張衡身上當是恰如其分。
|